变形缝分为那三类: 1、伸缩缝 2、沉降缝 3、防震缝 1、伸缩缝 (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少。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适当减小。 欲增大伸缩缝较大间距,或甚至不设伸缩缝,其关键在于如何减少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以及如何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裂能力。 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所需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 1、 **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4、 **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部设置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 2、防震缝 6.1.4条规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较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砌体建筑,应**采用横墙承重或是纵横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在设防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筑宜设防震缝: 1建筑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建筑有错层且错层楼板高差较大。 3建筑各相邻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此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50-100mm。缝两侧均需设置墙体,以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刚度。 防震缝要沿着建筑全高设置,缝两侧应布置双墙或者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都有较好的刚度。 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统一布置,并满足防震缝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设防震缝时,基础可以不分开。 3、沉降缝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着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 在砖混结构中,沉降缝两侧建筑的基础通常采用两种方案: ①挑梁基础,即在沉降缝一侧墙的基础按正常设置,另一侧的纵墙由悬挑的挑梁承担,梁端另设基础梁和轻质隔墙。 ②采用双墙方案,即在沉降缝两侧都设承重墙,以保证每个独立单元都有纵横墙封闭联结,结构整体性好。在两承重墙间距较小时,为克服基础的偏心受力,可采用在平面布置上为两排交错设置的独立基础,上放承墙的基础梁。沉降缝同时起着伸缩缝的作用,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两者可合并设置,但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沉降缝通常采用双柱悬挑梁或简支梁作法。 沉降缝与伸缩缝不同之处是除屋顶、楼板、墙身都要断开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使相邻部分也可以自由沉降、互不牵制。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12厘米)。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设置原则编辑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外墙沉降缝构造 外墙沉降缝构造 (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着差异 (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如果基础持力层类别基本相同,且为素混凝土基础,我觉得基础就可以不断开。因为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薄弱,即使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变形缝两侧的建筑并无多大影响。 设置意义编辑 结构物设置沉降缝的目的是避免结构物因荷载或地基承载力不均 沉降缝 沉降缝 匀而发生不均匀沉陷,产生不规则的多处裂缝,而使结构物破坏。设置沉降缝后,可限定结构物发生整齐、位置固定的裂缝,并可事先对沉降缝处予以处理;如有不均匀沉降,则将其限制在沉降缝处,有利于结构物的安全、稳定和防渗(防止管内水流渗入涵洞基底或路基内,造成土质浸泡松软)。 位置方向编辑 涵洞洞身、洞身与端墙、翼墙、进出水口急流槽交接处必须设置沉降缝,但无圬工基础的圆管涵仅于交接处设置沉降缝,洞身范围不设。具体设置位置视结构物和地基土的情况而定。 ①洞身沉降缝 一般每隔4—6m设置1处,但无基础涵洞仅在洞身涵节与出人口涵节间设置,缝宽一般3cm。两端与附属工程连接处也各设置1处。 ②其它沉降缝 凡地基土质发生变化、基础埋置深度不一、基础对地基的荷载发生较大变化处、基础填挖交界处、采用填石垫高基础交界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③岩石地基上的涵洞 凡置于岩石地基上的涵洞,不设沉降缝。 ④斜交涵洞 斜交涵洞洞口正做的,其沉降缝应与涵洞中心线垂直;斜交涵洞洞口斜做的,沉降缝与路基中心线平行;但拱涵与管涵的沉降缝,一律与涵洞轴线垂直。 施工方法编辑 沉降缝的施工,要求做到使缝两边的构造物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止水分渗漏,故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①基础部分 可将原基础施工时嵌入的沥青木板或沥青砂板留下,作为防水之用。如基础施工时不用木板,也可用粘土填入捣实,并在流水面边缘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 ②涵身部分 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深度约为5cm,内侧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视沉降缝处圬工的厚薄而定。缝内可以用沥青麻筋与水泥砂浆填满;如太厚,亦可将中间部分先填以粘土。 ③沉降缝的施工质量要求 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上下不得交错,应贯通,嵌塞物应紧密填实。 ④保护层 各式有圬工基础涵洞的基础襟边以上,均顺沉降缝周围设置粘土保护层,厚约20cm,**宽约20cm。对于无圬工基础涵洞,保护层宜使用沥青混凝土或沥青胶砂,厚度10—20cm。